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08-12-25
- 浏览量:1005
【字体: 大 中 小 】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制约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适合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途径。关键词资源型企业 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企业是指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辅以后续加工,尽可能利用区域内存在的自然条件,依靠资源的消耗实现成长的企业。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企业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以谋求永续发展为目标,在努力实现满足下游产业和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企业、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共存。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以从四方面来理解:(1)自然资源可开发的持续性。(2)企业发展模式的持续性,即由传统的开放型的线性发展模式“资源-产品-废物(废气)-排放”向闭环型的循环经济模式“资源-产品-废物(废气)-资源”转变。(3)运用高科技,提倡绿色理念,实现资源开发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4) 应用价值链的理念,延伸企业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制约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资源条件不佳,矛盾突出我国资源丰富,总量大,但人均拥有量低,如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1%;天然气不足5%;化石资源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铁、铜、铝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13%和10%。不仅如此,我国资源禀赋普遍不佳,矿产资源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合理,以小矿种居多;支柱性矿种的储量偏低,且贫矿和难选矿多,开采难度大、成本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对资源的消耗速度。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1年,我国石油消耗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铜增长189%;铅增长380%;锌增长311%。由于资源消耗速度快,我国存在可用资源比例明显下降的趋势,原材料供应短缺形势愈发严峻。按照2003年资源储量、基础储量和目前开采量进行计算,在建材、电子、化工行业应用广泛的锑、铅、锡、锌矿甚至只有5-8年的静态资源保证年限。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过度开采导致很多矿区资源接近枯竭,部分资源型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考验,资源储备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2.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我国资源型企业由于不合理开发和高消耗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极为严重。自然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大量的 “采富弃贫”的现象,导致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对废水、废气、废渣和余热的利用率低;大量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宝贵资源被浪费。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仅在客观上进一步加速了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速率,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企业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仅通过不断增加资源消耗来推动的发展是不可能长期维续的。 3.科技水平落后,人才缺乏资源型企业在资源的勘探、开采、加工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我国资源型企业的科研理论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得到显著提升,但总体上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基础理论研究比较分散薄弱,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技术装备和手段落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很少。就目前来看,技术进步对我国资源型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偏低。造成我国资源型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包括:(1)科研开发的经费投入不足。(2)企业科技人才十分匮乏。由于煤炭、油气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加工的工作条件艰苦,待遇相对较低,造成从事这类行业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的技能操作人才严重短缺。 4.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我国资源型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偏低,对于一些现代高技术产业或国防所需的高、精、尖产品,目前在技术上尚未过关,还需大量引进国外产品,没能改变为国外深加工工业和矿产品制品工业提供初级原料产品的角色。以钨制品为例,中国硬质合金大多为中低档产品,出口量占国际市场流通量的20%,而销售收入仅占1.5%。稀土、钛、镁、钨、钼、镓、铟、锗、铋等我国富有矿种,与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紧密相连,但是由于技术限制,我们只能将其大部分加工成初级矿产品或初级冶炼产品,产品附加值极低,除少量国内市场需求外,大部分出口国外,资源优势无法变成经济优势。 促进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走出去的资源扩张战略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企业拥有资源的多少好坏,直接决定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资源拥有量成为制约资源型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瓶颈。企业的一切活动,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建都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稀缺资源的占有来进行。我国资源企业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国内资源,发挥其基础保障作用,不断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国内资源供给。在立足自我发展的同时,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到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寻找机会、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国际化配置。 2.循环经济战略转变企业发展模式,由传统的开放型线性发展模式向闭环型循环发展模式转变,实施和推行循环经济战略。只有实现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由消耗型到节约型的转变,企业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所谓循环经济战略,就是要运用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指导企业的发展,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把企业建立在“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甚至于零排放)”基础上,从而消除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3R“原则中,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3.技术创新战略资源型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自然资源不可能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成比例地增加,只能越来越少。因此,资源型企业就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多种技术因素,以减少资源不可持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资源型企业应通过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自身科技创新水平和效率。一是健全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二是加大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培育核心技术。 4.产业链延伸战略通过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逐渐摆脱企业对资源的过度依赖。通过引进高科技设备,现代化的工艺流程对初级资源型产品进行再加工、深加工,将产业链向精细加工环节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是间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价值。以煤矿企业为例,目前一些大型煤业集团通过煤转气、煤转油、发展煤化工,利用焦化厂排放的焦炉煤气经净化回收,用于合成甲醇;甲醇施放气用于苯加氢精制,同时配套建设合成氨、尿素、醋酸、二甲醚等,对煤炭产品深加工,实现资源整合,产业链延伸,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也提高了企业抵卸风险的能力。有色金属企业将产业链向金属加工环节延伸,加大高纯金属、超细粉末金属、超级合金、金属化合物、金属新材料等产品的比重,使矿产品消耗得以不断减少,而产品价格却显著提高。我国资源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及市场情况选择一条或几条生产链同时进行。总之,就是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改善产品结构,努力实现由低档产品向中高档产品;单一产品向配套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初级产品向精加工制品的转换,重点发展精、特、优、尖产品,促进资源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经济效益。
资源型企业是指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辅以后续加工,尽可能利用区域内存在的自然条件,依靠资源的消耗实现成长的企业。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企业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以谋求永续发展为目标,在努力实现满足下游产业和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企业、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共存。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以从四方面来理解:(1)自然资源可开发的持续性。(2)企业发展模式的持续性,即由传统的开放型的线性发展模式“资源-产品-废物(废气)-排放”向闭环型的循环经济模式“资源-产品-废物(废气)-资源”转变。(3)运用高科技,提倡绿色理念,实现资源开发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4) 应用价值链的理念,延伸企业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制约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资源条件不佳,矛盾突出我国资源丰富,总量大,但人均拥有量低,如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1%;天然气不足5%;化石资源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铁、铜、铝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13%和10%。不仅如此,我国资源禀赋普遍不佳,矿产资源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合理,以小矿种居多;支柱性矿种的储量偏低,且贫矿和难选矿多,开采难度大、成本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对资源的消耗速度。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1年,我国石油消耗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铜增长189%;铅增长380%;锌增长311%。由于资源消耗速度快,我国存在可用资源比例明显下降的趋势,原材料供应短缺形势愈发严峻。按照2003年资源储量、基础储量和目前开采量进行计算,在建材、电子、化工行业应用广泛的锑、铅、锡、锌矿甚至只有5-8年的静态资源保证年限。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过度开采导致很多矿区资源接近枯竭,部分资源型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考验,资源储备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2.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我国资源型企业由于不合理开发和高消耗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极为严重。自然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大量的 “采富弃贫”的现象,导致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对废水、废气、废渣和余热的利用率低;大量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宝贵资源被浪费。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仅在客观上进一步加速了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速率,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企业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仅通过不断增加资源消耗来推动的发展是不可能长期维续的。 3.科技水平落后,人才缺乏资源型企业在资源的勘探、开采、加工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我国资源型企业的科研理论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得到显著提升,但总体上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基础理论研究比较分散薄弱,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技术装备和手段落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很少。就目前来看,技术进步对我国资源型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偏低。造成我国资源型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包括:(1)科研开发的经费投入不足。(2)企业科技人才十分匮乏。由于煤炭、油气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加工的工作条件艰苦,待遇相对较低,造成从事这类行业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的技能操作人才严重短缺。 4.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我国资源型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偏低,对于一些现代高技术产业或国防所需的高、精、尖产品,目前在技术上尚未过关,还需大量引进国外产品,没能改变为国外深加工工业和矿产品制品工业提供初级原料产品的角色。以钨制品为例,中国硬质合金大多为中低档产品,出口量占国际市场流通量的20%,而销售收入仅占1.5%。稀土、钛、镁、钨、钼、镓、铟、锗、铋等我国富有矿种,与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紧密相连,但是由于技术限制,我们只能将其大部分加工成初级矿产品或初级冶炼产品,产品附加值极低,除少量国内市场需求外,大部分出口国外,资源优势无法变成经济优势。 促进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走出去的资源扩张战略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企业拥有资源的多少好坏,直接决定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资源拥有量成为制约资源型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瓶颈。企业的一切活动,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建都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稀缺资源的占有来进行。我国资源企业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国内资源,发挥其基础保障作用,不断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国内资源供给。在立足自我发展的同时,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到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寻找机会、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国际化配置。 2.循环经济战略转变企业发展模式,由传统的开放型线性发展模式向闭环型循环发展模式转变,实施和推行循环经济战略。只有实现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由消耗型到节约型的转变,企业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所谓循环经济战略,就是要运用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指导企业的发展,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把企业建立在“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甚至于零排放)”基础上,从而消除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3R“原则中,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3.技术创新战略资源型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自然资源不可能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成比例地增加,只能越来越少。因此,资源型企业就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多种技术因素,以减少资源不可持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资源型企业应通过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自身科技创新水平和效率。一是健全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二是加大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培育核心技术。 4.产业链延伸战略通过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逐渐摆脱企业对资源的过度依赖。通过引进高科技设备,现代化的工艺流程对初级资源型产品进行再加工、深加工,将产业链向精细加工环节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是间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价值。以煤矿企业为例,目前一些大型煤业集团通过煤转气、煤转油、发展煤化工,利用焦化厂排放的焦炉煤气经净化回收,用于合成甲醇;甲醇施放气用于苯加氢精制,同时配套建设合成氨、尿素、醋酸、二甲醚等,对煤炭产品深加工,实现资源整合,产业链延伸,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也提高了企业抵卸风险的能力。有色金属企业将产业链向金属加工环节延伸,加大高纯金属、超细粉末金属、超级合金、金属化合物、金属新材料等产品的比重,使矿产品消耗得以不断减少,而产品价格却显著提高。我国资源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及市场情况选择一条或几条生产链同时进行。总之,就是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改善产品结构,努力实现由低档产品向中高档产品;单一产品向配套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初级产品向精加工制品的转换,重点发展精、特、优、尖产品,促进资源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经济效益。
上一篇:如何选择玻璃自动异型切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