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砚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2-12-06
- 浏览量:618
【字体: 大 中 小 】
一、辽砚砚石的形成
辽砚砚石,是一些藻类植物和泥沙埋于地下,经过几十万年的沉积挤压成板岩。含藻类植物的部分呈青色,故称青云石;含泥沙的部分呈紫色,故称紫云石;二者相间为线石,其中属线石软硬适中且细腻致密,是雕刻砚台的上等石材。
辽砚,又称桥头石砚,系以独产桥头镇河东村所产的青、紫云石为原料雕制而成,其砚石素有“滑而不流墨,涩而不磨笔,养墨为群砚之首”的雅誊。青蓝色的石材上,生有凡缨紫红色的纹理,似蓝天红霞凝于砚台之中,望去令人浮想联翩,文思泉涌,倍受历代文人雅士的珍爱。
二、辽砚的发展
砚台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石砚的雏型,到了秦、汉时期,石砚的使用已经普遍和规范化了,我国石砚种类繁多,著名的约有十几种。
辽砚兴于辽金时代,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辽砚深得萧太后的厚爱,并被封为御砚。
本溪制作辽砚的历史应始于明末清初,大约370 、380年左右。
辽砚之名有文字记载为1929年,当时张学良将军下令征集辽砚,参加全国首届西湖博览会。当时辽砚名扬遐迩,与端砚齐名,并有“南为端砚北为辽砚”的称谓。当年张学良将军与其蒙师白永祯和赞辽砚的绝句为:“关东山里奇宝开,蓝天红霞凝石才。能工巧匠雕辽砚,珍品独秀四宝斋”。 辽砚、端砚、徽砚并称为中国名砚。
1978年邓小平出访日本时,带去四方辽砚,以作馈赠,被日本友人称作是中国的“国宝”。
1998年初瓦房店市挖掘的距今五、六百年的一处明代贵族棺墓,在大量的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方雕饰精美的龙凤砚。令人拍案惊奇的是,揭开砚盖,当年盛葬池间的墨汁依然能濡湿毛笔笔尖。砚底底款均刻有“白云塞制砚”五个字样,据专家考证,这个“白云塞”即为今天本溪桥头于明代时的旧称。
2006年辽砚以桥头石雕为名被批准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辽砚的雕刻
辽砚的艺术风格粗犷古朴,极具地方特色。其雕饰题材取于民间喜庆理念,以花鸟、果蔬、走兽为主。如喜鹊登梅、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等。 清末民初,青石仿古砚多取青铜纹饰。辽砚少有铭文,至民国时,纪念性吉语出现不少。辽砚无论形制如何变化,均为一石雕成,与清官御用松花石砚制式大不相同,雕饰集中于砚体之上,砚背无雕饰。
辽砚之青紫云石其质稍软于绿松花石和木纹石,易于雕作。其砚质易于发墨,不逊端歙。
改革开放以来,辽砚发展进入飞跃发展时期。石砚因时代发展其工具功能萎缩,观赏性迅速膨胀,辽砚雕饰手法已由传统的浅浮雕和深浮雕,变为深浮雕、镂空雕相结合。其砚形体如目前诸石砚一样越制越大,而砚池越来越小,相当部分石砚为纯粹艺术观赏品。目前,辽砚已成为本溪地方工艺品的知名品牌。
为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发掘和发展辽砚这独具特色的地方产品,本溪市辽砚厂精选上佳石料,广集天下雕刻、设计人才,请专家指导,开始系列的辽砚雕刻,并在制作过程中将传统的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古老的图案与现代科技创意相结合,使雕、镂、剔、透工艺精湛,即不失传统美,又具有现代气息,使辽砚这一中华瑰宝再度大放异彩!
四、关于辽砚发展与保护的政策
2008年,本溪市出台了《关于加快辽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了辽砚产业的发展重点:发挥辽砚的品牌效应,着眼旅游市场、工艺品市场,以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民间艺术品业为重点,着力延伸辽砚文化产品产业链,引领带动发展文房四宝、国画、书法艺术等相关文化产品专业市场,形成产业集群。
同时,本溪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辽砚产业发展的政策:辽砚基地的建设可同时享受国家(省)给予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相关现行税收政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对被评为市级辽砚优秀企业者,政府给予10万元的奖励;对被评为省级辽砚优秀企业者,给予50万元的奖励;对被评为国家级辽砚优秀企业者,给予100万元的奖励等。
2008年,本溪市现有制砚厂家12家。该市辽砚生产品种达100余种,全市辽砚年生产总值达5000多万元,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利税200多万元,部分产品还远销东南亚地区。
辽砚砚石,是一些藻类植物和泥沙埋于地下,经过几十万年的沉积挤压成板岩。含藻类植物的部分呈青色,故称青云石;含泥沙的部分呈紫色,故称紫云石;二者相间为线石,其中属线石软硬适中且细腻致密,是雕刻砚台的上等石材。
辽砚,又称桥头石砚,系以独产桥头镇河东村所产的青、紫云石为原料雕制而成,其砚石素有“滑而不流墨,涩而不磨笔,养墨为群砚之首”的雅誊。青蓝色的石材上,生有凡缨紫红色的纹理,似蓝天红霞凝于砚台之中,望去令人浮想联翩,文思泉涌,倍受历代文人雅士的珍爱。
二、辽砚的发展
砚台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石砚的雏型,到了秦、汉时期,石砚的使用已经普遍和规范化了,我国石砚种类繁多,著名的约有十几种。
辽砚兴于辽金时代,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辽砚深得萧太后的厚爱,并被封为御砚。
本溪制作辽砚的历史应始于明末清初,大约370 、380年左右。
辽砚之名有文字记载为1929年,当时张学良将军下令征集辽砚,参加全国首届西湖博览会。当时辽砚名扬遐迩,与端砚齐名,并有“南为端砚北为辽砚”的称谓。当年张学良将军与其蒙师白永祯和赞辽砚的绝句为:“关东山里奇宝开,蓝天红霞凝石才。能工巧匠雕辽砚,珍品独秀四宝斋”。 辽砚、端砚、徽砚并称为中国名砚。
1978年邓小平出访日本时,带去四方辽砚,以作馈赠,被日本友人称作是中国的“国宝”。
1998年初瓦房店市挖掘的距今五、六百年的一处明代贵族棺墓,在大量的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方雕饰精美的龙凤砚。令人拍案惊奇的是,揭开砚盖,当年盛葬池间的墨汁依然能濡湿毛笔笔尖。砚底底款均刻有“白云塞制砚”五个字样,据专家考证,这个“白云塞”即为今天本溪桥头于明代时的旧称。
2006年辽砚以桥头石雕为名被批准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辽砚的雕刻
辽砚的艺术风格粗犷古朴,极具地方特色。其雕饰题材取于民间喜庆理念,以花鸟、果蔬、走兽为主。如喜鹊登梅、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等。 清末民初,青石仿古砚多取青铜纹饰。辽砚少有铭文,至民国时,纪念性吉语出现不少。辽砚无论形制如何变化,均为一石雕成,与清官御用松花石砚制式大不相同,雕饰集中于砚体之上,砚背无雕饰。
辽砚之青紫云石其质稍软于绿松花石和木纹石,易于雕作。其砚质易于发墨,不逊端歙。
改革开放以来,辽砚发展进入飞跃发展时期。石砚因时代发展其工具功能萎缩,观赏性迅速膨胀,辽砚雕饰手法已由传统的浅浮雕和深浮雕,变为深浮雕、镂空雕相结合。其砚形体如目前诸石砚一样越制越大,而砚池越来越小,相当部分石砚为纯粹艺术观赏品。目前,辽砚已成为本溪地方工艺品的知名品牌。
为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发掘和发展辽砚这独具特色的地方产品,本溪市辽砚厂精选上佳石料,广集天下雕刻、设计人才,请专家指导,开始系列的辽砚雕刻,并在制作过程中将传统的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古老的图案与现代科技创意相结合,使雕、镂、剔、透工艺精湛,即不失传统美,又具有现代气息,使辽砚这一中华瑰宝再度大放异彩!
四、关于辽砚发展与保护的政策
2008年,本溪市出台了《关于加快辽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了辽砚产业的发展重点:发挥辽砚的品牌效应,着眼旅游市场、工艺品市场,以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民间艺术品业为重点,着力延伸辽砚文化产品产业链,引领带动发展文房四宝、国画、书法艺术等相关文化产品专业市场,形成产业集群。
同时,本溪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辽砚产业发展的政策:辽砚基地的建设可同时享受国家(省)给予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相关现行税收政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对被评为市级辽砚优秀企业者,政府给予10万元的奖励;对被评为省级辽砚优秀企业者,给予50万元的奖励;对被评为国家级辽砚优秀企业者,给予100万元的奖励等。
2008年,本溪市现有制砚厂家12家。该市辽砚生产品种达100余种,全市辽砚年生产总值达5000多万元,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利税200多万元,部分产品还远销东南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