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砚的订名与发展史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2-12-06
- 浏览量:686
【字体: 大 中 小 】
辽砚,在1929年前并无此称谓。
历史上,辽砚曾称青石砚、紫石砚,还称作桥头砚、本溪湖石砚等。1929年6月,一方本溪桥头石制砚参加浙江省政府举办的西湖博览会获奖后,辽东名士白永贞先生作诗志贺,始有辽砚之名传开。
关东山中奇宝开,兰天红霞凝石材。
能工巧匠制辽砚,珍品独秀四宝斋。
辽砚之名是否为白永贞先生所冠,我不敢断言,但查阅白永贞先生此诗之前额史料,未见桥头青、紫云石砚有辽砚之称,桥头青、紫石砚赋名辽砚,沿循了中国多数石砚因地赋名的传统。桥头地处辽东,订名辽砚不仅明了砚之产地,而且拓展了桥头制砚本身的文化内涵。
辽砚虽然始制时间久远,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名声不显,直到1929年6月,张学良将军征集辽东名产参加浙江省政府举办的杭州西湖博览会,辽砚才一鸣惊世,迎来了历史发展上的第一次飞跃。
浙江省政府于1929年6月6日举办的西湖博览会,是为了振兴民族经济,倡导实业救国和纪念北伐战争胜利。博览会共设八馆二所三处,面积5平方公里,历时137天,有2000多万人次前去观展,可谓盛况空前,影响巨大。
西湖博览会展品总数14.76万件,共设4个奖项,即特等奖、优质奖、一等奖、二等奖。在此次博览会上有3082件展品获奖,其中本溪湖万泰厚商号选送的石砚(紫云石砚)获一等奖。这是有史可查的本溪桥头石制砚第一次展示江南,并展示于国人面前。使人们不仅知晓了关东山中有石可制砚,而且是非常美妙的石头制砚。
有2000万人次参观的西湖博览会,无疑给本溪辽砚免费作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广告,国内外购求辽砚者,敲响了辽东深山小镇——桥头之门。据本溪桥头老艺人及老一辈口传的史话,20世纪30年代,桥头镇800米长街,商家店铺林立,有石砚与石雕作坊十余家,著名的作坊有孟家、方家、肖家、杨家、袁家等,还有一家日本人开的制砚作坊,从清晨到熄灯,雕砚与雕石声不绝于耳。桥头制砚最兴盛时,沈阳、长春等大城市都设有专销辽砚的店铺,并远销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朝鲜、日本诸国。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本溪不仅掠夺煤、铁资源,同时,大量抢掠桥头的砚材运回日本,使桥头砚石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八一五”光复后,国民党忙于内战到处抓兵打仗,使桥头的许多雕砚艺人纷纷逃离桥头,新中国建立前夕,桥头制砚业已濒临绝境。
新中国建立后,本溪桥头的制砚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流散外地的砚雕艺人纷纷回到桥头,当地政府组建了石材厂,以曲广勋先生为代表的制砚名家聚集石材厂中,为了传承和发扬桥头的砚雕技艺,厂方专为这些老艺人招收了一批青年学徒,老师傅们创作激情高涨,徒弟们学艺劲头十足,外贸出口的石雕艺术品、辽砚定单充足,桥头辽砚制作呈现出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兴旺。
1966年,新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大浩劫开始了,桥头辽砚雕制业也未能幸免。辽砚制作被当做“三黄四旧”、“封、资、修”而被打入冷宫。辽砚技艺传承受到极大的威胁。“四人帮”粉碎后,桥头石材厂于1982年恢复生产,1985年,桥头石材厂被本溪市第三建筑公司接收重建,翻启了辽砚制作史上崭新的一页, 并成为今日本溪紫霞堂的前身。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本溪辽砚的制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民间艺人制砚作坊竞相开业,紫霞堂改制后,成为了本溪制砚界的旗舰。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溪地区现已有制砚作坊20余家,其中冯军的紫霞堂、章永军的辽砚厂、王德昌的阿昌制砚、米玉石制砚等较为闻名。近年来,辽砚的销售量已成为本溪旅游商品的大宗,辽宁沈阳、 大连、铁岭等城市都设有专卖辽砚的商家,辽砚受到了国内外游人的喜爱。同时省、市领导机关,已将辽砚作为地方之名片,赠送国内外友好人士,为扩大辽宁、本溪在国内外的影响,发挥其特殊使者的作用。2010年,省政府领导在发展地方特色工艺品时,提出抓好“三块石头”的口号(岫玉、玛瑙、辽砚)。本溪市政府2010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把辽砚发展成产业的构想,这是辽宁、本溪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省、市政府发展辽砚的决心,给辽砚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深信在发展政策的引导下,本溪的辽砚制作业一定会出现一个新局面。 摘自姜峰著《关东辽砚古今谱》
历史上,辽砚曾称青石砚、紫石砚,还称作桥头砚、本溪湖石砚等。1929年6月,一方本溪桥头石制砚参加浙江省政府举办的西湖博览会获奖后,辽东名士白永贞先生作诗志贺,始有辽砚之名传开。
关东山中奇宝开,兰天红霞凝石材。
能工巧匠制辽砚,珍品独秀四宝斋。
辽砚之名是否为白永贞先生所冠,我不敢断言,但查阅白永贞先生此诗之前额史料,未见桥头青、紫云石砚有辽砚之称,桥头青、紫石砚赋名辽砚,沿循了中国多数石砚因地赋名的传统。桥头地处辽东,订名辽砚不仅明了砚之产地,而且拓展了桥头制砚本身的文化内涵。
辽砚虽然始制时间久远,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名声不显,直到1929年6月,张学良将军征集辽东名产参加浙江省政府举办的杭州西湖博览会,辽砚才一鸣惊世,迎来了历史发展上的第一次飞跃。
浙江省政府于1929年6月6日举办的西湖博览会,是为了振兴民族经济,倡导实业救国和纪念北伐战争胜利。博览会共设八馆二所三处,面积5平方公里,历时137天,有2000多万人次前去观展,可谓盛况空前,影响巨大。
西湖博览会展品总数14.76万件,共设4个奖项,即特等奖、优质奖、一等奖、二等奖。在此次博览会上有3082件展品获奖,其中本溪湖万泰厚商号选送的石砚(紫云石砚)获一等奖。这是有史可查的本溪桥头石制砚第一次展示江南,并展示于国人面前。使人们不仅知晓了关东山中有石可制砚,而且是非常美妙的石头制砚。
有2000万人次参观的西湖博览会,无疑给本溪辽砚免费作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广告,国内外购求辽砚者,敲响了辽东深山小镇——桥头之门。据本溪桥头老艺人及老一辈口传的史话,20世纪30年代,桥头镇800米长街,商家店铺林立,有石砚与石雕作坊十余家,著名的作坊有孟家、方家、肖家、杨家、袁家等,还有一家日本人开的制砚作坊,从清晨到熄灯,雕砚与雕石声不绝于耳。桥头制砚最兴盛时,沈阳、长春等大城市都设有专销辽砚的店铺,并远销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朝鲜、日本诸国。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本溪不仅掠夺煤、铁资源,同时,大量抢掠桥头的砚材运回日本,使桥头砚石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八一五”光复后,国民党忙于内战到处抓兵打仗,使桥头的许多雕砚艺人纷纷逃离桥头,新中国建立前夕,桥头制砚业已濒临绝境。
新中国建立后,本溪桥头的制砚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流散外地的砚雕艺人纷纷回到桥头,当地政府组建了石材厂,以曲广勋先生为代表的制砚名家聚集石材厂中,为了传承和发扬桥头的砚雕技艺,厂方专为这些老艺人招收了一批青年学徒,老师傅们创作激情高涨,徒弟们学艺劲头十足,外贸出口的石雕艺术品、辽砚定单充足,桥头辽砚制作呈现出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兴旺。
1966年,新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大浩劫开始了,桥头辽砚雕制业也未能幸免。辽砚制作被当做“三黄四旧”、“封、资、修”而被打入冷宫。辽砚技艺传承受到极大的威胁。“四人帮”粉碎后,桥头石材厂于1982年恢复生产,1985年,桥头石材厂被本溪市第三建筑公司接收重建,翻启了辽砚制作史上崭新的一页, 并成为今日本溪紫霞堂的前身。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本溪辽砚的制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民间艺人制砚作坊竞相开业,紫霞堂改制后,成为了本溪制砚界的旗舰。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溪地区现已有制砚作坊20余家,其中冯军的紫霞堂、章永军的辽砚厂、王德昌的阿昌制砚、米玉石制砚等较为闻名。近年来,辽砚的销售量已成为本溪旅游商品的大宗,辽宁沈阳、 大连、铁岭等城市都设有专卖辽砚的商家,辽砚受到了国内外游人的喜爱。同时省、市领导机关,已将辽砚作为地方之名片,赠送国内外友好人士,为扩大辽宁、本溪在国内外的影响,发挥其特殊使者的作用。2010年,省政府领导在发展地方特色工艺品时,提出抓好“三块石头”的口号(岫玉、玛瑙、辽砚)。本溪市政府2010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把辽砚发展成产业的构想,这是辽宁、本溪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省、市政府发展辽砚的决心,给辽砚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深信在发展政策的引导下,本溪的辽砚制作业一定会出现一个新局面。 摘自姜峰著《关东辽砚古今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