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中国耐火材料工业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5-09-01
- 浏览量:2379
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徐殿利
耐火材料工业发展状况
1.耐火原料及制品产量稳步增长,满足了国内高温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2013年耐火原料及制品产量稳步增长,其中“十五”末比2001年增长112.67%;“十一五”末比“十五”末增长217.29%;2013年是2001年的8.34倍。
2014年,全国耐火材料产量2797.15万吨,同比降低4.48%。其中,致密定型耐火制品1656.17万吨,同比降低4.31%;保温隔热耐火制品52.63万吨,同比降低5.57%;不定形耐火制品1088.35万吨,同比降低4.68%。
从产业区域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河南、辽宁和山东3省,3省耐火材料产量占全国耐材总量的80%左右。经过10年多的努力,河南、山东发展成铝硅系耐火材料的主产区,辽宁为镁质耐火材料的生产基地。
近年来,我国耐火材料进口量仅占国内耐火材料需求总量的0.1%左右,足以说明我国耐火材料产品无论是数量、品种还是质量等方面,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高温行业生产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2.耐火原料品级进一步提升、结构进步优化
我国耐火原料资源丰富。几十年来,在耐火原料精选、提纯、均化、合成、改性、高温煅烧、扩大品种和提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国可生产各种耐火原料十几类百余个品种,产量高达3000多万吨,基本满足了耐火材料生产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①镁质耐火原料: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天然菱镁矿为原料,采用二步煅烧工艺生产出MgO≥95%的中档镁砂。在此基础上,采用矿石浮选工艺,高温重油坚窑煅烧生产出MgO≥98%的高纯镁砂,并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这是镁质耐火原料品位提升的重大突破。到目前为止,镁质耐火原料已形成了不同品级的产品序列,不但满足国内耐火材料的生产需要,同时每年出口100多万吨。
②铝硅质耐火原料:主要是高铝矾土熟料和硬质黏土熟料(焦宝石),其中高铝矾土熟料需求量较大。
铝硅系耐火原料品种较多,除高铝矾土和硬质黏土熟料外,电熔刚玉、烧结刚玉、碳化硅、轻质耐火原料及各种合成耐火原料等也发展很快。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产能也不断扩大。
3.优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工艺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2000年以来,耐火材料工业紧随钢铁、水泥、有色和玻璃等下游行业快速发展和优化升级的步伐,围绕高温工业关键环节对耐材的需求,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保证了下游行业生产运行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针对冶金、水泥、玻璃等下游行业对耐材的新要求,各优势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出了性能优异、质量稳定、节能环保的新产品,如Si-SiC-棕刚玉高炉陶瓷杯、氮化硅结合碳化硅铝电解槽、高效连铸用不烘烤薄壁长水口、金属—氮化物结合滑板等。这些产品在下游企业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
同时各企业积极推动耐材无铬化技术,开发出AOD炉用镁钙系列产品、水泥窑用镁铝尖晶石、镁铁尖晶石系列产品及RH炉用无铬材料等,目前水泥窑用耐材无铬化已完成近100%,70%左右的AOD炉已用镁钙砖代替镁铬砖,为环境保护和下游产品无铬化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耐火材料的快速发展,重点耐材企业的装备不断提升,自动化水平逐渐提高。优势企业先后购进日本、德国全自动液压机、机械手、混砂机等先进设备。同时,国内福州海源、山东桑德机械、辽锻等设备制造企业研制生产的液压成型设备、电动螺旋压砖机等,在各耐火材料企业也取得了广泛应用。
耐材企业的装备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人工成本降低,产品质量稳定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近几年,河南、山西在节能减排和环保治理中,先后拆除落后燃煤倒烟窑的同时,新建了一批先进的隧道窑和梭式窑,提高了耐材生产企业的热工装备整体水平。
企业联合重组步伐加快,形成了几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耐材企业,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生产企业的市场意识和自主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耐材行业联合重组步伐明显加快,跨省市的联合重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内耐材企业通过自身发展和联合重组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耐材企业。目前,企业跨区域联合重组的势头仍在继续。
在国际耐材市场中的优势和地位
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耐火材料工业发展迅速,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种结构不断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耐火材料产品的品种和总量不仅满足了国内高温工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而且出口量也逐年递增,市场遍及亚洲、欧洲和美洲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已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目前,全球耐火材料产量约4500万吨左右,我国耐火材料产量约占全球耐材总量的65%左右,其他产量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耐火制品出口量稳定增长。2008年出口量突破200万吨,达210万吨。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量145万吨。2012年又一次突破200万吨,达203.97万吨,同比增长4.4%。2014年耐火制品出口量186.23万吨,同比增长5.27%。
1.我国耐火材料行业的资源优势
我国具有丰富的耐火原料资源,菱镁矿、铝土矿、石墨等为我国重要的耐火原料资源,均以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我国耐火原料在精选、提纯、均化、合成、改性、高温煅烧、扩展品种和提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①菱镁矿:目前,世界已探明菱镁矿储量约126.25亿吨,主要分布在我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晶质菱镁矿116.10亿吨,占菱镁矿资源总量的91.96%,隐晶质菱镁矿10.15亿吨,占8.04%。其中,我国、朝鲜和俄罗斯占全球总储量的74.39%。
②铝硅系原料:我国铝硅系耐火原料分布较广,目前查明资源储量:铝土矿37.53亿吨,黏土矿24.58亿吨;其中高铝黏土矿2.82亿吨。山西、河南、广西和贵州4省占全国总储量的91.13%。
我国高岭土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已探明储量14亿吨。如果把煤系高岭岩和铝土矿傍生硬质黏土统计在内,全国资源总储量更大。
③石墨。我国的石墨资源也颇丰富,主要出产在黑龙江和山东两省。全世界已探明石墨矿物储量3.7亿吨,我国储量及产销量均居世界首位,在国际石墨市场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石墨由于特殊的地质成因和性质,一直是军工与现代工业及高新技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
2.我国耐火材料市场优势
我国不但是耐火材料生产大国,同时也是耐火材料的消耗大国。主要下游行业生产规模均排世界前列。
经测算国内耐材消耗约占世界耐材消耗总量的65%左右(包括陶瓷、火电、机械、化工等高温工业的消耗量)。因此,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变化,我国依然是耐火材料产品的大市场,为耐火材料工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我国耐火材料人才和技术优势
我国是培养和从事耐火材料专业技术人员最多的国家。武汉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均开设耐火材料专业学科,每年为耐材行业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设立了研究机构,实行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了与生产企业的合作,为耐火材料行业的生产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虽然我国的资源丰富、市场大、人员多,但行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新常态下耐材工业面临的压力和机遇
新常态是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换挡”期,也是必然趋势。“新常态”首先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同时也包括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具体表现为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式规模增长转入创新驱动增长,新常态对耐火材料工业的影响将是深远、长期的。
1.耐火材料行业将面临3个方面的压力
一是产能过剩导致的市场供大于求和无序竞争,耐材产品价格和经营质量长期低迷的经营压力,短期内难以改变。
二是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应收货款难以回收,银行贷款实际利率上升造成的财务成本过高和流动资金不足的压力。
三是环保投入欠账较多,环保成本将日益增加的压力。
对此,耐材行业应继续坚持市场导向,生产经营灵活适应市场变化,严格控制生产总量,坚决实行以销定产,生产经营中要密切注意以下问题。
2.耐材需求将呈现波动趋降的运行走势
目前我国是耐火材料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仍是耐火材料销售的主导市场,虽不会出现大起大落,但由于主要下游行业均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其产品的市场需求均进入峰值弧顶区,国内耐材市场需求将呈现波动趋降的运行走势。
①主要下游行业产能增速将加速下降
近期工信部印发了《2015年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工作要点》,其中第一部分第一条明确规定“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严禁以任何名义备案钢铁、电解铝、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新增产能项目,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必需坚持等量和减量置换原则,制定并公告产能置换方案,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要实施减量置换”。意味着主要下游行业的产能增速将快速下降,基建用耐火材料的市场需求将快速减少。
②单位产品耐火材料消耗将逐步降低
随着耐火材料的品种研发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单位产品的耐火材料消耗将逐步降低,到目前为止,钢铁行业整体承包耐火材料消耗已下降到15kg/t(钢)左右;新型干法水泥窑用耐火材料消耗已下降0.5kg/t(熟料)以下;浮法玻璃窑寿命也基本达到了8年的水平。
因此,国内耐火材料市场需求将逐步减弱,呈现波动趋降的运行态势,但尽管如此,我国仍然是耐火材料消耗的主导市场,各生产企业要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市场变化中找机遇,谋发展。
3.国际耐材市场仍有一定发展空间
2014年,全球粗钢产量达16.37亿吨,同比增长1.1%,主要产钢国家除乌克兰高幅降低17.1%,土耳其和巴西小幅下降外,其他国家均有增长,特别是韩国、俄罗斯和印度分别增长7.5%、2.6%和2.3%。
2014年耐火原材料出口贸易额又一次突破30亿美元,达33.30亿美元。其中耐火制品出口量186.23万吨(不含不定形耐火材料出口量),同比增长5.27%;出口贸易额15.34亿美元,同比增长9.73%,比出口量增幅高4.46个百分点,综合平均价格同比增长4.24%。
各耐材企业应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变化,在稳定和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努力拓宽国际市场,近期特别是对东南亚市场,扩大出口量。
4.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耐材市场几乎一直处于无序竞争状态,耐材市场的市场竞争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①上世纪90年代,主要是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竞争。
②2000年~2010年,由于国内高温工业快速发展,耐火材料需求量快速增加,新兴耐材企业和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竞争。
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耐材市场逐步向优势企业转移,目前的市场竞争在优势企业之间。
市场在向逐步规范的方向转化,是我们进一步整合和规范耐材市场秩序的极好机遇,这就要求耐材生产企业,特别是大型优势企业在市场相对集中的情况下,通过企业间的协商合作,合理整合现有市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企业的经营质量,达到互惠共赢的整合效果。
5.资金压力和汇率风险对行业影响会更加突出,生产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美国已于2014年11月起结束了量化宽松政策,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2015年中期开始加息,这将直接推动美元走强,会增加我国人民币汇率波动和跨境资金流动的不确定性,企业汇兑损失风险加大;同时,国内银行系统仍然会严格控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规模;加之大量的应收货款难以回收,耐材生产企业的资金压力将更加突出,对此,耐材生产企业要严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特别是要强化企业资金管理,把资金管理上升到影响企业经营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应收货款的回收工作,每年末与欠款单位核对陈欠款数额并出据确认,确保陈欠款的法律诉讼实效。对“降点付款”单位的失信行为要坚决抵制。
从目前的企业经营状况看,催收货款比到银行融资货款更重要;搞好市场整合,提高经营质量比扩大企业规模更重要。
6.强化与下游企业合作,建立互惠共赢的供需关系
①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耐火材料的技术进步,供需双方的技术合作推动了互惠共赢的供需关系建立。以钢铁行业为例:上世纪70年代,钢铁工业强化冶炼技术的发展,大型转炉的建设,实现了大型转炉炉龄从100炉到1000炉的跨越。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宝钢的建设投产,耐火材料配套项目的实施、引进、消化和移植进度的加快,推动了耐火材料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吨钢耐火材料消耗不断降低。2000年以来,在钢铁、建材、有色等高温工业高速发展的拉动下,耐火材料工业进入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产量、品种和质量基本能够满足锅内钢铁等高温工业生产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②产能过剩导致的市场无序竞争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上世纪80年代民营耐材企业异军突起。企业的无序竞争、需方无端压价和拖欠货款早已是耐材市场的普遍现象,而且愈演愈烈。
下游行业经营状况不好对耐材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压低采购价格,二是拖欠货款。更主要的是耐材行业自身产能过剩,企业间竞相杀价,无序竞争。
③应收货款持续上升,企业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企业经营十分困难。
④加强技术合作,建立互惠共赢的供需关系:耐火材料行业规模较小,全行业(包括耐火原料)年销售收入没有宝钢集团多,但是耐材服务领域宽,在高温工业生产技术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的市场状况:从耐材行业自身看,受产能过剩的影响,耐材企业间相互杀价所造成的市场混乱现状将持续发酵;从钢铁企业方面看,由于近年来经营状况不好,进一步压低耐材采购价格,特别是拖欠货款的行为愈演愈烈。
⑤耐火材料在粗钢成本中占比很低。虽然钢铁企业降低成本的做法无可非议,但即使耐火材料企业全年不收货款,仍难以解决钢铁行业的困境。
换个思路降低成本,把着眼点转移到降低吨钢耐材消耗的正确轨道上来。
从出口情况看,出口到日本到碱性耐火制品平均价格近1000美元/吨,新日铁的吨钢耐材消耗仅6~8kg/t。而出口到意大利的碱性耐火制品平均价格不足600美元/吨,吨钢耐材消耗远高于日本。又如,台湾中钢吨钢耐材消耗也仅7~8kg/t。
据相关专家估算,我国钢铁企业吨钢耐材消耗近20kg/t。应该看到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的差距。
通过技术合作,提高产品质量,做到优质优价,降低吨钢耐材消耗,才能实现互惠共赢的供需关系。
⑥目前在钢铁行业又出现了对耐火材料企业拖欠货款降点付款的不诚信行为。为维护耐材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耐材行业利益,中国耐材协会将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为会员企业服务为宗旨,在必要时联合钢铁工业协会,采取一定举措。
希望钢铁和耐材行业能够建立良好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赢关系。
7.生产企业应抓住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机遇
对耐火材料企业来说新常态是压力,是挑战,但更是机遇,是耐火材料行业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集中度、增强行业整体竞争能力的新机遇。
第一,积极抓住企业联合重组政策环境优化的新机遇,提高产业集中度。
近年来,耐材优势企业通过优势互补,跨区域的联合重组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国发【2014】14号),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就“意见”发布后取得的新进展及正在拟定的相关配套政策等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其内容包括完善财税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兼并重组税负;优化融资及稳定岗位补贴相关政策;取消或简化审批程序及政策引导等。相关政策耐材企业,特别是优势企业要紧紧抓住市场资源配置向优势企业转移集中和联合重组政策环境优化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扩大重组成果,提高生产集中度。
第二,紧紧抓住规模效益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的新机遇。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徐乐江在钢协常务理事扩大会上指出:“我国钢铁工业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我们花相当长的时间来化解。”耐火材料工业也是一样,近十几年来耐材产量高幅增长,生产能力逐年扩大,其结果是产能过剩、市场无序、效益低下,影响我们的经营质量。因此,生产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整合强化研发资源,加强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研发合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模式,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规模效益型向创新效益型、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第三,要抓住产品需求结构变化的新机遇。
今后,我国耐火材料的需求量不会再有二位数增长,将进入较低的增长区间,甚至还可能小幅下降。同时下游行业对耐火材料的需求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全国钢铁、水泥等9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中,与耐火材料相关的就有5个,产能过剩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新建项目将快速减少,基建用耐火材料需求量将逐渐下降,同时下游行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也将给耐火材料需求结构带来新变化、新要求。
总之,耐材行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大家要以积极、理性的心态适应新常态,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紧密跟踪市场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经营策略,着力推进耐材行业的创新发展。